穆无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司马昭笑道:“取蜀易如反掌,而众人都说不可,只有钟会与我意见一致。灭蜀之后,中原将士人人思归,蜀之遗民尚有恐惧之心,钟会即使有叛逆之心,也不会实现的。”事情最后果如司马昭所料。
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公元264年5月2日),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咸熙二年八月辛卯日(公元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九月,司马昭被追谥为文王。十二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帝王时期的中国,得国不正者多矣,然而遭到口诛笔伐最厉害的,无疑还是司马懿父子。其实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跟其他篡权谋国者大致相同,之所以被单独拎出来批判,只因为他们在篡权过程中,做了四件令后世极为不齿之事,即对政敌动辄夷灭三族、摧残名士、毫无政治诚信,以及公然弑君。
对政敌动辄夷灭三族。政治斗争是男人间玩的“死亡游戏”,失败者要认赌服输。但对于获胜者来讲,如果还没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很少会在处决对手后,还要株连他的家族。汉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政治人物大多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这规则,即使连曹操这样的好杀之人都懂。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以上规则就是“妇人之仁”,就是个屁。司马懿父子对待政敌一向果于杀戮、毫不手软,动辄对政敌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不仅如此,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如司马师的发妻夏侯徽),一旦被发觉有可能阻碍其实施阴谋,司马懿父子也会无情地予以铲除。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摧残名士,钳制言论。正所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如果天下的贤士都被杀光了,或者因为对死亡充满恐惧而不敢发声,那么国家的局势就会危峻万分,稍有不慎便会亡国。所以善于治国者,必定要为国家保留住贤士,保留住“读书人的种子”,不仅让他们活着,还要让他们发声,就算他们说的不中听,也就能忍则忍。这些贤士在两汉三国期间便是“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