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8/12页)
南边的小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二这一年,对于杨庭树来说,是成长的一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他在专业学习上不断精进,在社团和学生会工作中锻炼了领导和组织能力,也在处理校园矛盾和参与学术交流中开阔了视野。而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他未来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在逐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长宁逐梦路:大三的砥砺与升华
学术攻坚的深水区
大三的学业,如同一片深邃的海洋,等待着杨庭树去深度探寻。这一年,专业课程愈发专精,像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学理论等课程,构建起一座宏大而复杂的文学理论大厦。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上,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观念到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千年的文学批评脉络在杨庭树眼前徐徐展开。他沉醉于古人对文学作品精妙入微的解读,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不同时代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撰写关于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影响的课程论文,他泡在图书馆古籍区,翻阅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哲学著作、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泛黄的书页间,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嵇康、阮籍等魏晋名士对话,探寻玄学思潮如何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变革的涟漪。论文中,他深入剖析了玄学的自然言意之辨等观念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与批评之中,展现出独特的学术见解。老师在评语中称赞他的研究视角新颖,论证逻辑严密,建议他进一步完善,尝试向学术期刊投稿。
西方文学理论课则为杨庭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领略到截然不同的文学思考方式。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各种理论流派争奇斗艳。他努力跨越文化与语言的障碍,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在课堂讨论中,他常常结合中国文学实际,提出中西文学理论对比与融合的观点。例如,他探讨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观点的差异与互补,引发了同学们和老师的热烈讨论。这种跨文化的思考方式,不仅加深了他对西方文学理论的理解,也为他研究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维度。
社团拓展新领域
经过两年的悉心经营,墨香诗社已成为长宁大学的一张文化名片。然而,杨庭树并未满足于此,他决心带领诗社开拓新的领域,实现从校内知名到在更广泛文化圈产生影响力的跨越。
他策划了一系列文学与社会主题活动,将诗歌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首期活动聚焦城市变迁与乡愁,杨庭树组织诗社成员深入城市的老街古巷,采访当地居民,收集关于城市记忆与变迁的故事。成员们以这些素材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饱含深情的诗歌。随后,诗社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邀请了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以及普通市民共同参与。朗诵会上,成员们用真挚的声音诉说着城市变迁中的乡愁,专家学者则从专业角度探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这场活动不仅在校园内引起轰动,还吸引了当地媒体的关注,相关报道刊登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文化保护的广泛讨论。
杨庭树还积极推动诗社与专业文化机构合作。经过多方联络与洽谈,诗社与一家知名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出版一本收录长宁大学学生优秀诗歌作品的诗集。从作品征集、筛选到编辑排版,杨庭树全程参与。他邀请学校文学院的教授担任顾问,对入选作品进行专业指导和点评。诗集出版后,在高校文学界和文化市场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进一步提升了诗社和长宁大学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