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醋炸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可惜,希望很快变成了失望。斧头在井底浸泡太久,锈蚀严重,根本提取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指纹。我当时就想,这凶手心思也太缜密了,连凶器都一起扔进了井里,这是铁了心不留痕迹。
五金店的排查倒是有了一点进展。侦查员们拿着斧头的照片,跑遍了上百家店铺,终于在县城一家不起眼的五金店里,找到了同款斧头的销售记录。据店主回忆,这种加固型的斧头是他从外地一个厂家进的货,总共进了八十把,因为样式有点怪,卖得并不好,从2009年12月底进货到现在,也就卖出去了十三把。
卖给谁了有登记吗王玉山大队长亲自带队询问。
店主摇摇头,一脸为难:警官,俺们这小本生意,谁买把斧头还登记身份证啊都是给了钱就拿走,实在想不起来买家是啥模样了。
十三把。范围缩小了,但依然是大海捞针。不过,这条线索至少帮我们把案发时间进一步精确了。既然斧头是2009年12月底才开始销售的,那么案发时间,最早也只能是在这之后。结合法医对尸体腐败程度的判断(死亡时间3个月至1年,倒推回去最早不超过2010年4月),基本可以框定,案发时间就在2009年12月底到2010年4月初这短短三四个月内。
时间有了大致范围,接下来就是排查死者身份。我们以枯井为中心,将周边六十多个村庄全部纳入排查范围,挨家挨户走访,重点登记近一年内失踪、且体貌特征与死者(男性,30-40岁,身高1米8左右)相符的人员。几天下来,登记上来符合条件的失踪人员足足有182名。
这是一项浩繁的工作。我能想象到,当时的侦查员们肯定是连轴转,提取这些失踪人员家属的DNA样本,然后送去市局技术中心,与井中男尸的DNA进行比对。所有人的心都悬着,期盼能尽快找到匹配结果,从而确定死者身份,打开案件的突破口。
然而,结果再次给了我们当头一棒。经过一周的紧张比对,最初筛选出的四名重点关注对象,其家属DNA均与死者不符。也就是说,这具身高一米八的男尸,并不是我们最初预想的附近村民。
死者身份再次成谜,案件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王玉山大队长办公室的灯,一连亮了好几个通宵。我后来听参与办案的同事说,那段时间,王队长的烟瘾更大了,眉头就没舒展过。村里风言风语也起来了,说井里捞出来的是个外地来的水鬼,各种猜测都有,给专案组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扩大范围!王玉山在案情分析会上拍了板,既然本地没有,那就查全省,查全国失踪人口数据库!我就不信,一个大活人,能凭空消失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