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怡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日一早,天光未破晓,攀花县驿馆前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细碎脚步声。赵鹤年推开雕花木窗,望着庭院里影影绰绰的人影,嘴角浮起一抹苦笑——昨夜说好卯时三刻集合,这些后生竟比报晓的公鸡还早来了半个时辰。
“赵先生!”楼下传来刻意压低的欢呼,十数盏灯笼次第亮起,映出上百张年轻的脸庞。有人背着半人高的藤编书箱,竹简从缝隙里支棱出来;有人捧着连夜誊抄的碑文诗集,墨迹在晨雾里泛着湿润的光。
队伍最前头站着个跛脚书生,正是前来送行的瘸秀才,此刻他手中握着一本启蒙教材《语文》,向赵鹤年挥手:“此书赠给祭酒大人。”
赵鹤年接过教材,指尖摩挲过封面上“有教无类”四个烫金小楷,忽觉眼眶发热。昨日他匆匆翻过此书,那些用词质朴却意境深远的诗词,竟让他辗转难眠。
“夏淮安……当真大才。”他低声喃喃,将书册珍而重之地收入怀中,仿佛藏起一块稀世璞玉。
瘸秀才看着周围的二百多个人书生,笑道:“祭酒大人声名显赫,我等学子趋之若鹜!”
赵鹤年来攀花县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个书生,现在回去的时候多了一倍。多出来的一百多个书生,大部分都是攀花县附近的学子,还有一些则是沿途遇到的学子。这些人中,甚至有不少人都已经考取功名。
如此庞大的游学队伍,自然有人照料。
查中河亲自带领着几百辆车队组成的夏家庄商队,在两百名乡勇团军士的护送下,陪着这些书生,一起前往锦城。
一路上,赵鹤年和学子们赏析词句。这赵鹤年果然文学造诣匪浅,一些看似简单的诗句,经过他的解读,便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