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 (第9/28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等十项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来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然而,新政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范仲淹遭到排挤,多次被贬谪出京。即便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在邓州任上,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撰写记文,挥毫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发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浩叹,将自己超越个人得失、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范仲淹不仅在思想上追求高尚,在行动上也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他晚年将毕生积蓄捐出,设立
“范氏义庄”,用于接济族人、资助寒门学子,直至离世时,“身无长物,仅有俸禄之余”,真正做到了将物质财富看淡,一心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对社会的贡献。
明朝的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生活优渥,本可享受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立志成为圣贤。因得罪宦官刘瑾,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这是一个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蛮荒之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毒蛇瘴气横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初到龙场时,王阳明面临着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甚至不得不以石椁为床。然而,正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日夜反思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追求。终于,在一个深夜,他突然顿悟,提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的重要观点,史称
“龙场悟道”。这一思想的突破,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创立。此后,王阳明就地创办龙冈书院,以竹篱为墙、茅草为顶,在简陋的环境中讲学授徒,将
“知行合一”
的思想传播给当地的苗民,为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王阳明多次临危受命,平定宁王之乱等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居功不傲,多次推辞朝廷封赏,他在《传习录》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始终将精神修养置于首位,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