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 (第1/28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思想星河中,孔子的箴言如北斗七星般永恒闪耀,穿越两千五百余年的时空,持续指引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航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短短十九字,凝结着儒家对精神境界的极致追求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尝试回溯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仿佛能看见他立于杏坛之上,手持竹简,目光如炬,向弟子们谆谆教诲的场景,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是对
“士”
这一阶层的殷切期许,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经久不息的回响。
一、典籍中的精神原乡:“志于道”
的文化溯源
在儒家思想的宏大体系中,“道”
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它既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石,更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周易》以
“一阴一阳之谓道”,精妙地阐释了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