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聆听孔子笔下的乐之境界 (第7/12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七、跨文化视野下的音乐哲学对话
孔子的音乐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在世界音乐哲学的版图中,它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理论,印度佛教的音声观念,以及伊斯兰文明的音乐美学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对话。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具有塑造灵魂的作用,主张用特定的调式培养公民美德,这与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二者都将音乐视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强调艺术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但不同的是,柏拉图更注重音乐的数学比例与宇宙和谐的关联,而孔子则扎根于社会伦理秩序,将音乐作为维系家国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印度佛教的音声观念以
“梵音”
为核心,追求通过音乐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其
“声为无常”
的哲学思辨,与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在音乐对心灵的滋养作用上,二者又殊途同归。伊斯兰文明中的音乐美学则严格遵循宗教教义,对乐器使用、演奏场合有着细致规范,这与孔子时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