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评孔子论管仲:器小与礼失之思 (第5/20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礼仪方面,管仲的僭越行为更是触目惊心。塞门和反坫作为国君身份的象征,其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管仲公然使用这些只有国君才能享用的礼仪设施,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越权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国君权威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等级秩序的破坏。在周礼的体系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相应的礼仪规范,一旦这种规范被打破,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管仲的僭礼行为,无疑给当时本就摇摇欲坠的周礼秩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二、孔子:周礼的守护者与理想主义者
(一)鲁国文化与孔子的成长环境
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在周代的政治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制定礼乐制度方面,周公旦功不可没。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完整地继承了周王室的礼乐制度,被誉为
“周礼尽在鲁矣”。
在鲁国,礼乐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天地祖先的隆重仪式,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鲁国的贵族子弟从小就接受礼乐教育,学习各种礼仪知识和文化技能。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孔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孔子自幼便对周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幼年时,常与小伙伴们一起模仿大人举行祭祀仪式,学习各种礼仪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深入研究周礼,四处拜访名师,向他们请教礼乐知识。他对周礼的学习和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在睡觉时都在思考礼仪中的问题。这种对周礼的热爱和执着,贯穿了孔子的一生,也成为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与政治理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