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评孔子论管仲:器小与礼失之思 (第1/20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暮色漫过曲阜的城垣时,孔子或许正对着案头竹简微微蹙眉。当弟子们提起那位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他吐出的
“器小”
二字,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涟漪。这简短的评价,跨越千年时光,依然在思想的长河中回响,引得后世无数人驻足思考,试图探寻孔子话语背后的深意。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判,更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理想的激烈碰撞,其影响贯穿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演进与文明发展。
一、管仲:乱世中的变革者与僭礼者
(一)春秋乱世的时代图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迹象早已显露无遗。自周平王东迁洛邑,曾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大一统格局逐渐瓦解。各诸侯国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周王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们不再完全听从王室号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成为时代的常态。此时的中原大地,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不断发动兼并战争。据统计,春秋时期大小战争多达数百次,平均每年都有几场战事发生。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各诸侯国纷纷寻求变革图强之道,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