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鬓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沈硕无奈地点头:“明白,我会把‘符文相似’改为‘疑似借鉴’;‘天人共治’改为‘域内历史文献曾有相关论述’。但我建议,我们同时在社评页面做一篇评论,题为《未知与共治——当科技邂逅古老法则》,为读者留出探讨空间。”他缓缓提出自己的方案,语气中带着记者特有的理想与勇气。
会议室瞬间安静,康圣宣微微挑眉,左顾右盼,最后点头:“你的提案有风险,但可以尝试——需加注题目下方的‘社评’字样,并在评论中注明‘观点仅代表评论员’。社评栏的版面我给你加到两倍大小,以吸引读者注意。你有三小时准备?”沈硕答道:“三小时足够。”他回到工位,立刻调整版面设置,下载社评模板,准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回到座位,他先将“疑似借鉴”“域内历史文献”两处做出修改,然后新增了评论栏目。他开始以哲思笔调阐述:“当人类的技术终于触摸到量子极限,我们才惊觉,世界并非单纯由数据和算法构成。三百年前的学者以星象与法则并论,创造了‘天人共治’的理念,如今,在看似冰冷的AI体系中,这一理念正以微弱而坚定的脉动呼唤过来……”。他引用了几句庄子与周易的意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法自然却不随波逐流。”文字间留白处彷佛暗藏符号,让有心人一看便能触到更深的涵义。
三小时后,他将完整稿件送交。头版呈现:一半是“AI事故调查”报道,另一半是题为《未知与共治》的社评,两者并列,互为表里。报道部分用理性数据和官方通报为基底,社评则以哲理探讨和隐喻铺垫——精心平衡了事实与思考。沈硕站在高台外,看着工作人员将头版迅速投递到各大分发通道,心中百感交集:他的声音终于在光速与星呼中被放大,但他也知道,社评后的暗号将只有少数人能听懂。
当天傍晚,报纸电子版一经上线,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读者评论中,有技术工程师讨论“ling代码”的科学可能,有历史学者考证“天人共治”草案的古籍出处,也有普通市民在论坛热议“未知领域的边界”。官方社交平台则转发媒体通稿,强调“事故已完全控制,关键概念待进一步评估”。舆论暂时保持平稳,未出现挑衅性争议,但已经有人在暗处搜寻社评中的隐秘线索。
夜幕降临,沈硕在办公室柜台前取下一杯冷却的黑咖啡,抿了一口。他的目光穿过办公区玻璃墙,远眺客厅内升起的城市灯火——每一簇光束都象征着某种秩序。此刻,他的手中仍有那张“灵面”符纸,小小一片,却承载了凡人与修行者共守平衡的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