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1/6页)
沐尘月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话说在宋神宗在位的时候,有位官居高位的王襄敏公,单名一个韶字,全家都住在京城。他家的相府规模宏大,富贵奢华的程度自然不必多说。那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时王安石还未得到重用,新法也尚未推行,国家边境没有外敌侵扰,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太平盛世。家家户户都点起花灯,从十三日开始,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人们欢呼庆祝直到天亮。正月十五这夜是正节,按照往年惯例,皇帝会亲自出宫,通宵赏灯。全城的男女老少都盼望着一睹皇帝的风采。而且这一天难得明月高悬,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与各种精巧的花灯交相辉映,这就是向来所说的灯月交辉,景色极为美丽。
王襄敏公家的女眷们,从夫人往下,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精心打扮整齐,只等有人拉着帷幕,就出门上街去看灯游玩。各位看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帷幕吗因为官宦人家的女眷,担心在街市上被人挤来挤去,有失体面,所以会用绢缎或布匹等,围成一个长圈,将女眷与外面的人隔开,但里面的人还是能从四周被看到。在晋代,人们把这叫做步障,因此有紫丝步障、锦步障的说法,这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闲话不多说,王襄敏公有个小儿子,是他最小的孩子,排行第十三,小名叫南陔。南陔年仅五岁,却聪明伶俐,容貌出众,全家上下没有不喜欢他的,襄敏公和夫人就更不用说了。当时他也想去街上看灯。在大户人家中,小少爷穿着整齐本是平常事,但他头上戴的那顶帽子,却是用黄豆大小、看似普通的洋珠,串成了双凤穿牡丹的花样,正前方有一粒猫眼宝石,光芒闪烁,四周又镶嵌着五色宝石,像鸦青、祖母绿之类的,就这一顶帽子,就价值上千贯钱。襄敏公吩咐一个叫王吉的家人,把南陔驮在背上,跟着女眷们一起去看灯。
王吉是个懂规矩的人,他认为自己是男人,不敢在帷幕里面走,只在帷幕旁边随行。走到宣德门前时,正好宋神宗皇帝在宣德门楼上,圣旨下令允许百姓瞻仰圣容,金吾卫不得阻拦。楼上摆放着鳌山灯,灯光灿烂,香烟缭绕;演奏着宫廷乐曲,箫鼓喧天。楼下表演着各种杂技,以供皇帝观赏。看灯的人真是人山人海,挤得连一点缝隙都没有。翰林承旨王禹玉写过一首《上元应制诗》,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当时王吉挤在人群中,因为肩上驮着小衙内,非常不方便,也没好好看灯。忽然他觉得背上轻松了些,一时看得入神,忘乎所以,伸了伸腰,抬了抬头,感觉自在了许多,就呆呆地向上看着。猛然间他才想起:小衙内呢急忙回头一看,小衙内显然不在背上了。他四下张望,周围都是陌生人,小衙内的踪影完全不见了。他想去找寻,却被人群挤得迈不开脚。王吉心慌意乱,拼命地从人群中往外挤,挤得浑身发软,才到了人少的地方。他遇见府里的一群人,问道:你们看见小衙内了吗府里的人说:小衙内是你背着的,怎么反倒来问我们王吉说:刚才人那么喧闹,不知道是谁伸手到我背上把他接走了。说不定是府里的弟兄们看我太累,帮我抱着,让我轻松些,也有可能。我一时图个轻松,人多没看仔细,等我想找的时候就不见了,你们难道没碰见吗府里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慌张起来,说:你这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怎么能这么不小心!你在这么多人当中把人弄丢了,却在这儿问来问去,这不是耽误事吗!还是赶紧分头到热闹的地方去找吧。
一伙十来个人和王吉一起,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大声呼喊,但人实在太多了,茫茫人海中该问谁呢结果眼睛都看花了,嗓子也喊哑了,还是一点线索都没有。找了一会儿,大家聚在一起,你问我,我问你,都没找到,急得一团糟。有人说:或许是被谁抱回家了有人反驳:我们都在,又会是谁抱走的呢!王吉说:那先回家问问再说吧。一个老家人说:肯定不在家里,小衙内头上的东西太显眼了,肯定是被坏人连人带东西拐走了。我们先别惊动夫人,赶紧回家禀告相公,派人早点去追查才是。王吉一听说要禀告相公,心里先害怕了一半,说:我怎么跟相公交代啊还是先慢慢想办法打听,别太着急!府里的人都急得不行,哪里还听王吉的,一起往家跑。他们私下里打听,家里根本没有小衙内的踪影,只好去见襄敏公。大家支支吾吾的,都不敢直接说小衙内丢了这件事。襄敏公见众人神色慌张、匆匆忙忙的样子,就问道:你们出去没多久,怎么都一起跑回来了而且看起来都慌慌张张、失魂落魄的,肯定有什么事。众家人才把王吉在人群中弄丢小衙内的事情说了一遍。王吉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请罪。襄敏公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丢了自然会回来,何必这么着急众家人说:这肯定是坏人拐走了,怎么可能自己回来相公还是赶紧让开封府去追查,以免出什么意外。襄敏公摇摇头说:不用。众人觉得这是天大的急事,可襄敏公却看得很平常,一点也不着急,大家都不理解。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到帷幕里去禀告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