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章,老子通过刍狗的比喻,说明大道无所偏爱的特征。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又通过橐籥的比喻,进而提出守中的思想。
在上古的祭祀中常用狗肉作祭品,大约到了商、周以后,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但在某些重要的祭祀中,仍然需要用草扎一个象形的狗替代一头活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刍狗在登上祭坛之前,受人珍惜照顾,等到祭祀结束便随意丢弃,刍狗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它存在的意义仅是为了祭祀所需。仁,指仁爱之心、仁爱之情,属于意识范畴的事情,事物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人的意识里的一个观念而已,有仁爱,相对应就有厌恶、有嫌弃。所以天地不仁旨在说明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公正无私的,并不存在看重谁或者不看重谁的问题,万物的存在只是自然而生,而又归于灭亡,万物都是平等的。
古人习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情感和宗教方面的含义。事实上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自的内在原理而运动成长,不像有神论所想象的那样,认为天地自然法则对万物有所爱顾或是有所嫌弃。天地养育了万物、成就了万物,同时也试炼着万物、毁灭着万物。天地不仁是天地顺任自然,不偏所爱,视万物为刍狗便是天地无私无为的一种表现。老子这个学说,打破了神造说,立下了自然哲学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提醒圣人应效法天地,以道治天下。
圣人即尊道之人。他效法天地对万千生灵无所偏爱,任其自生自成的道理,依照天道规律爱养万民,心无成见,无厚无薄,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种自由发展,企图消解外在的强制性和干预性,而使人的个异性得到充分发展。仁爱属于个体意识范畴,主观意识色彩浓厚,往往因为带有个体的偏好而忽视整体,所以圣人不以主观的仁爱意识来治理国家,而是效法天地之道,爱养万民,不偏所爱。由此可见,圣人的不仁实为大仁,不爱实为大爱,无情实为大情。所以老子希望人们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不标榜而求平实,才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借以警世。
天地万物有生命就有灭亡,如果万物的存在只有永生而没有灭亡,那么生存又有什么比照和意义呢因此,刍狗的含义重心就是自然。万物可以视为刍狗,百姓可以被视为刍狗,不必悲悯怜伤,因为大道永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