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情况加剧了。他开始感到一种强烈的断联感。不是与朋友的断联,而是与某种更宏大、更无形的东西的断联。他走在街上,看着周围的人们低头滑动着手机,脸上带着被心流抚慰或引导的微妙表情,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异类,一个被排斥在温暖集体之外的孤魂。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城市的节奏都与他脱节了。
第三天,焦虑感达到了顶峰。他失眠了,脑子里反复回响着心流推送过的旋律,眼前浮现着那些流动的色块。他渴望那种被理解、被引导的舒适感,渴望重新融入那个共鸣场。他感到自己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生气或沮丧。工作效率也明显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戒断反应。李维苦笑。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App的用户,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他对心流产生了如此深的生理和心理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仅是对便利性的依赖,更是对那种被连接、被优化状态的依赖。
他强忍着重新下载的冲动,试图用意志力对抗这种不适。他开始强迫自己做决定,去探索新的音乐和书籍,去主动联系朋友,而不是等待心流的安排。这个过程很痛苦,像是在学习重新走路。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遇到了陈教授。
2.3
寻找同类的微光
陈教授是一位研究城市数字现象与社会心理学的学者。李维在一个关于科技伦理的线上讲座中听过她的发言,对她提出的算法茧房和数字共情等概念印象深刻。他鼓起勇气,给陈教授发了一封匿名邮件,简述了自己的经历和猜测,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的见解。
出乎意料的是,陈教授很快回复了,并表示对他的观察很感兴趣,愿意私下聊聊。
他们在大学附近的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见了面。陈教授是一位气质温和、眼神锐利的中年女性。听完李维更详细的叙述,她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反而露出了然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