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老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于是乎,就有人提出尽快对吴国进行宣战,趁对方立足未稳的时候,一举将其灭国;
然而又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主要论据就是魏国刚刚经历了匈牙利抗击战、秦国灭国之战,期间动用了太多的物资,并且也有不少士卒战死沙场,以现在魏国的实力虽说硬要打上一场灭吴之战沒有问題,但金融改革即将开始实施,国内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再加上有更好的准备,才能减少灭吴之战中魏军士卒的损耗,所以提议不如接受吴国的称臣,并且准备个两年再行发起战争。
最后显然主和派人士的声音更加响亮一些,又或者张铭的心中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软弱,所以在私人酒会的场合,非正式地答应了东吴的请求。
随后,在张铭的提议并且经过荀彧等人的讨论之后,魏国拟定了一张诸如修路权、港口通商权、矿产开采权等一系列不平等条件,扬言吴国一旦拒绝,那么东吴的请求他便立刻正式拒绝,并且开始灭吴之战。
张昭当时心中带着满腔的愤慨,但孙策的命令还是让他谨记于心,于是仔细看了一遍那份合约,发现里面的条件几乎都是涉及商业的条令,并沒有每年进贡、每年吴皇亲自前來朝拜什么的辱及吴国尊严的条文,仔细想想觉得沒什么不妥的情况下,他代表孙策在合约上签了字。
于是,东吴正式向魏国称臣,而合约发回孙策手中的时候,孙策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來,便将合约交给了诸葛亮帮忙看看,结果诸葛亮一看,立刻大叫张昭卖国。
的确,他不懂得什么叫做铁路,但他知道若是给魏国修建了那条叫做铁路的东西,那么魏国的士卒沿着铁路一举南下吴国便非常便捷了,要知道不少铁路是跨江建造的,这就使得士卒南下的时候,减少了就地搭桥的麻烦。
至于港口贸易权、矿产开采权就更加不用说了,一个涉及吴国的都财政收入,一个涉及吴国工业发展的命脉,前面一个还有商量的余地,毕竟合约上并沒有说不能收取赋税,只是后面那个可以商量的余地就小了许多。
只是现在说什么也沒用了,合约已经签订,最多是在细节上磨磨嘴皮而已。
之后又是三个多月的嘴皮战役,最终修路和贸易权上面吴国大败,一点缓和的余地都沒有,不过这沒什么?交易可以带來赋税这对吴国也有好处,至于那些间谍的渗透,只能加派人马进行监控了;修路就更加沒什么了,大不了战争的时候将桥梁炸毁,自从有了火药之后,破坏工作变得是那么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