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另一方面,在清廷统治的时期,医务人员的培养也是不成体系,在正规社会教育中,根本没有专业的卫生医疗方面的教育。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靠中国最传统的老师带徒弟的模式,还有就是家传,另外也有少部份人是靠自学,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成体系,而且见效也慢,培养出来的医务人员的人数也十分有限,难以大规模、系统化的培养医务人员。
而华东政*府刚成立的时候,也只是在天津、青岛有几所外国开设的教会医院。华东政*府十分重视卫生医疗工作,并着手建立现代医疗体系。首先是在政*府机构中就有卫生部,而各级地方行政部门中,也都有常设负责管理卫生医疗工作的机构部门。
其次是正式成立医院,并且划分医院的等级标准,目前华东政*府将医院共分为甲乙丙三级,每级之中又分三个档次,大体的标准为:主治医生在30人以上,分科在10个以上为甲级医院;主治医生在10-30人以内,分科在5-10个为乙级医院;主治医生在5-10人,分科在3-5个为丙级医院;丙级以下称为诊所,为私人开设,由以旧时的药店或个体医生转化而来。
虽然这样的标准划分在旧时空里算是极低的了,甲级医院也免强只能算是一个中型规模的医院,但在这个时代,己经算是十分先进了。
而在卫生医疗教育方面,华东政*府虽然还没有正式成立卫生医疗方面的专业大学,但到目前为此,己在4所大学内开设了卫生医疗专业,也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医务人员,当然仅仅只靠学校培养的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华东政*府也想尽办想,首先是尽力将药店的坐堂大夫和个体大夫组织起,来转化成医院的主治医生,应该说这一批人是有一定的医务知识,并且有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只需要经过短暂的培训,确定各人的专业科目,就可以上岗就业了。
其次业余大夫、走方郎中,也包括部份宗教人员,其实这一批人的数量要比坐堂大夫和个体大夫大得多,但良莠不齐,相比之下宗教人员要好一些,其中不乏有真材实学的和尚道士,水平不次于药店的坐堂大夫,而业余大夫、走方郎中就是坑蒙拐骗的居多,当然有少数人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因此对这批人不仅要仔细侦别,而且还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并汰淘一批,才能够上岗就业。
还有就是招集了一批原来官宦地主富户人家的使女丫鬟培训成护士,因为土地改革,使大量的官宦地主富户失势败亡,因此一大批家丁、仆人、使女、丫鬟被推上了社会,其中家丁、仆人大部份被转化成产业工人,而使女、丫鬟也有一部份被转化成女工,但多数被医院接收。毕竟这个时候当护士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手脚勤快,会顾照伺候人就行,使女、丫鬟原本就是做这个的,简单培训之后就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