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 (第8/8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供应链网络的重要性浮现出来之后,定性地说,它很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制造业的成本构成结构。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的成本包含土地、资本和劳动三个要素,通过观察要素价格来讨论成本问题;制度经济学则引入了交易成本这个变量。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使得交易成本的内涵以某种方式被深刻重构,它以一种目前很难量化的方式令成本控制的关键发生了变化,假如不能有效地实现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将无法做好。当然,这里的所谓供应链管理,不是中央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指一个制造业企业是否能把自己有效地嵌入到供应链体系当中。一旦有效嵌入,这个供应链将自动运转起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把供应链管理能力这个要素纳入进来之后,我们会发现劳动力、土地的价格事实上已经不是制造业成本中最为决定性的要素了。这也是中国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之20世纪80年代已经大幅上升的21世纪,制造业却能更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在此基础上,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假想,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被取消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不过是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拉美、东南亚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性总结。这些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其制造业过程都是以国家为单位,每个国家自己搞一摊,各国的成本构成结构都是一样的。在这个背景下,一旦某国达到中等收入,此时其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价格一定也会上涨,总成本就会相应上涨。而其他还没有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它的总成本仍然比较低,制造业自然会转移到那些地方,于是中等收入陷阱就出现了。而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出现,却使得生产不再是以国家为单位展开,集聚区内诸国家之间大规模的半成品贸易,意味着已经进入工序性的跨国分工层面;这个制造业集聚区的形成又以西方创新经济的拉动为前提。如果我们把创意、生产、分销等环节视作价值增值过程当中的工序的话,它们也都进入了工序性的跨国分工乃至全球分工,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的前提已经被取消。
供应链的规模效应会带来一个结果:在可预见的未来,除非出现了某种今天完全无法想象的新技术,否则没有什么新的制造业集聚区能够崛起而与东亚制造业集聚区进行全面竞争,更加可能的是现有的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说,中低端制造业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转移,<span
class="mark"
title="要强调的是,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供应链网络所能承接的主要是中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很难转移过来。高端制造业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工业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高端制造业的成功,需要两个条件来满足,一是制造过程的超级精密性,一是生产工人特定的职业荣誉感。高端制造业的精密性基于严格、一丝不苟的操作规程控制,这种严苛的规程只有在一种毫不通融、恪守规则的文化下才能被有效遵守;而太容易通融的文化,则其操作工人及监控机制都难以确保操作规程的一丝不苟性,故难以确保其产品的精密性。而就职业荣誉感来说,它需要确保,一个工人即便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若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也能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从而获得极大的职业荣誉感;古典等级制文化中,对于这样的差序性尊严是很重视的,恰好适合于这里所需要的职业荣誉感,所以,对古典等级制气质留存得更多的文化,就更容易让工人获得这种职业荣誉感,该种荣誉感会进一步促成其在操作流程中的精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端制造业很难从德国、日本这种仍然保有某种等级制气质、热爱秩序、恪守规则的国家转移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是终局性的,进得来出不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终局性,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现有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制造能力,已经能轻易满足全球的需求,新崛起的地方很难与东亚就制造业进行竞争。另一方面,其他地方若想重复当年中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它必须也有已建好但又近乎空白的现成开发区,否则供应链体系无法成长起来,无法满足效率与弹性兼备的需求。而此类开发区的建设,以土地没有私人产权为前提,这便决定了它在中国以外是不可能被重复的。
若说有什么类型的制造业能够从东亚制造业集聚区转移走的话,只有对供应链要求不高,并且对于远距离物流成本敏感的制造业,才有这个可能性。对远距离物流成本敏感的产品,适合就近生产原则,即靠近市场所在地生产。而一种产品对远距离物流成本敏感与否,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单位重量的产品售价,如果售价比较高,则不敏感,售价比较低则敏感。诸如玻璃、低标号水泥、粗陶瓷等等,这种制造业是能够向东亚制造业集聚区以外转移的,面向远处市场的生产部分也应该转移走;但它们面向本地市场供应的生产部分不会转移。近年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此类产业的转移,不仅仅包括向墨西哥等国家的转移,甚至还有向美国的转移。但这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根本上是两回事,因为该种产业的转入,无法拉动转入地工业的体系性演化。至于从中国向东南亚的转移,则如前述,是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内部结构性调整的过程,它只会进一步强化东亚集聚区在制造业上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