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古人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
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明代开始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华夏古代玻璃虽为华夏古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
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而西方运输过来的玻璃以纳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华夏玻璃。
简单的说目前华夏大地就有玻璃生产出来,不过都是带有各种颜色的玻璃,更应该称呼为琉璃,主要作为装饰品、礼器、随葬品等,不能制作成玻璃镜,更没有办法作为门窗玻璃使用,以至于从西方运输过来的小块玻璃镜都成为珍宝。
现在人民商会却将人们当作珍宝的玻璃镜拿出来大批量销售,不但有手掌大小的玻璃镜,还有人脸大乃至人半身大的玻璃镜,最重要的是玻璃镜的价格,非常的便宜,一块手掌大小的玻璃镜售价才一钱银子。
放到之前,这么一块手掌大小的玻璃镜价格高达上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