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砍刀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子婴齐:郑国死守百日,致我损兵折将;今力穷而降,非出于真心实意。与其赦而复叛,不如就此灭之!
楚庄王:卿言甚是。但孤不欲复闻申公,蹊田夺牛之喻也!
即命城内楚军皆出,退后三十里下寨安营。郑襄公亲随庄王至营,留下羊酒犒军,谢罪请盟,并留弟公子去疾为质。庄王终纳其款,放襄公回郑。
画外音:春秋时期,历代郑国之君,皆明知不是晋、楚两国对手,向来都是晋伐附晋,楚攻附楚。因何至于襄公,却举国拼死抗楚,长达百日之久,然后方才求成服输原来内中自有玄机。郑襄公即位以来,为摆脱遭受两强交攻困境,便一直寻找机会,企图策动晋、楚两国决战,择其胜者而从之。自城濮之战后,晋楚围绕攻郑救郑,每次都是稍触即解,都不愿在无绝对胜算下,肯作决一死战。但两国中若有一方欲灭郑国,并据其地以为己有,另一方则必作殊死之争。郑襄公以死抗楚百日,见晋军终于不至而降,便是为此。
镜头闪回。楚军围郑之时,郑襄公遣使赴晋,请发兵攻楚,以解郑围。
晋成公接见郑使,许以发兵。遂命三军齐发,拜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縠副之;士会为上军元帅,郤克副之;赵朔为下军元帅,栾书副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复调魏锜、赵旃、荀、逢伯、鲍癸等数十员大将,兵车六百乘,自绛州进发。夏六月,到黄河口安营下寨,止于河北。楚庄王早已闻报,但因郑都未下,为麻痹晋军,便两度遣使至营,求和示弱。晋军主将荀林父依如从前,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并约定盟期。
如此以来,晋国便中楚庄王缓兵之计。
结果所约盟期未至,郑都已被攻克,郑襄公亲至楚营请和,并留弟公子去疾为质,楚军已无后顾之忧。正当荀林父行将盟会之时,楚庄王已撕毁盟约,调兵遣将,准备决战。
时近中秋,草壮马肥,正是会猎争战最佳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