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武装革命 (第1/5页)
冉闵谢安王羲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039章武装革命
按照魏国春年休假制度,朝廷官员直到正月初七才开始正式办公,不过各个衙门都有值守人员,以应对突发事件。像成都事件,就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
此时内阁留守大臣是御史大夫王宁,主管文武百官监察和审核,职权非常大。不过对于成都事件,他也感觉非常棘手。魏国道教拥有道籍的人数足足有上百万人,虽然这信徒并非全部都是天师正一道信徒,然而普通信徒并不能分清道教三大宗派的区别和关系。如果处置不好,那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恶**件。
在成都城外静坐的一万三千多名道士既不喊口号,也没有拿兵刃,每日只饮一碗清水,并不吃饭,一天两天还好说,可是时间一长,如果大量道士被饿死在成都城外,那么这个责任肯定要内阁背,最终板子还会落下来。
思来想去,王宁也没有敢擅自处理,而是命人通知各内阁大臣,开一个碰头会议。对于内部的事情,冉明是一般不具体过问。都是按照制定的法律按部就班的去做,冉明有时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当然冉明做得最多的还是,维持内阁的权威和地位。最重要的是保持魏国的司法独立,行政独立、纪检监察独立。
冉明事实上一直是在培养魏国官员的实际执行能力,虽然有很多事情冉明都是漫不经心的下放,但是对于冉明来说,对于这个国家的管制一直并没有放松过,重大事情都会冉明参与,所有的线头其实就在这漫不经心的前行下逐渐形成着秩序。当几个小的事情出现,几次奖罚的实行之后,魏国官员也就渐渐明白了冉明想要的东西,开始慢慢培养出了新的魏国士大夫精英阶级。但真正支撑起一个魏国行政体系大系统运作的,从来就不会是一两个天才,只要秩序能够形成,日后总能有出色的人才出现。
在相对的**制度中,可以避免专权也可以避免**,层层监督,层层制约,这才是魏国政治的体制。魏国内阁成员是先地方,后中枢,然后经百官推举,进入内阁,内阁一正六副七相,将会出现十人左右的最高支持候选人,七人为正式入阁,三名为内阁候补成员,一旦内阁成员出现病亡或意外,再或者丁忧,就有候补内阁成员顶替,皇帝可以干涉其中人员任命,但是只有否决权,可以不同意,然后举行第二次选举。
至于内阁成员,事实上并非没有制约,而这各制约者就是魏国的天英阁学士。这个天英阁学士是冉明按照西方**制度弄出来的一个东西,天英阁有一百余名成员,其中各州为三人,四大督护府各一人,南洋四镇和藩属国各一人。天英阁的职能就是弹劾各级朝廷官员(包括首相)倡议法案,同时也可以在首相失职之时,弹劾罢免首相。当然制约天英阁的则是由魏国勋贵阶级组成的文英阁。这其实也可以说是变相的西方两院制度,只不过加入了中国特色。
首相王简在了解事情始末之后,王简开始思考起来,对于他来说,首相是官职最高的了,升无可升赏无可赏,只要平稳渡过任期就是皆大欢喜的事情。随着魏国经济的发展,引入了奴隶越来越多,魏国各地都有零星的奴隶叛乱,对于奴隶叛乱,魏国处置的政策都是“杀无赦”,然后杀过一批人之后,才与奴隶主协商,适应改善一下奴隶的待遇。可是道士“叛乱”和奴隶叛乱不是一样的性质,首先这些道士既没有举旗,也没有杀官造反,也没有触犯法律,只是静坐。现在这些道士不吃饭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处置不好,压力都会集中在内阁身上。
此时王简隐约也察觉到了冉明建立内阁的真正意义,首先内阁首相不是丞相,远远没有丞相那么大的权力,而且出现了问题,首相就是最好的黑锅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