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屈千年的英雄,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 (第4/5页)
冉闵谢安王羲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7,冉闵在廉台之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综合以上诸考证,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廉台之战的结果,固然有冉闵最初贸然进军安喜的轻敌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燕魏两国的巨大实力差异,简单地说就是两军的人数众寡悬殊,以及后勤补给的问题。这样,即使两个军事统帅的水平相当,胜负也已经显而易见了。换言之,单从军事上而言,廉台之战实在称不上什么“智取”,即便有“智”的因素,也只占很一小部分,而绝大多数因素是在于兵力、物资的绝对优势,正如笔者此前的分析:
冉闵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当时的中原大环境,特别是胡汉两族力量的对比,其实并不适合一个汉族政权的生存。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冉魏不过是后赵崩溃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而已,是后赵崩溃时一部分汉族官僚趁乱依靠利用汉族人的力量建立的一个短命过渡性政权,而后赵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遏制的了,绝非人力所可阻止,因而冉闵身处后赵崩溃乱局的核心,其统治其实一天也没有稳定过,包括他的所谓30多万军队,其实也大多是由汉族人民组建的新军,如同乌合之众,凝聚力和战斗力并不强,故一败即全部溃散。
作为十六国时期唯一的中原汉族政权,冉闵始终孤陷诸胡族的包围,加之冉闵在政治举措上的严重失误,因而连一天的休养生息时间也没有,到与前燕正式开战时已经成为釜底游鱼,主力丧尽。一般来说,国力强,根基深厚,后方巩固,物资丰厚,那么将领们可以操纵的空间和余地就多,反之如冉闵,既无后方,军力单薄,根基浅薄,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巩固政权,就连遭四面围扑,那他的能力发挥就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当时的前燕却有着完整的北方基地和强盛的国力,兵精粮足,人马占据绝对优势,他消耗的起,选择余地也大,对付冉闵这种不稳定的力量是有着明显的优势的,也不存在太多悬念。
8,廉台之战的真实经过
下文为对原始史料的解读,也可单独列为一文,这应该才是较接近真实的廉台之战情况:
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了襄国,后赵残余势力至此基本被消灭,从而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前燕,遂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一边四处搜集粮食,一边查看地形,准备抵御燕军南下。
4月,已经夺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儁决心灭亡冉魏,吞并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冀州讨伐冉闵,干系冉魏命运的决战就在安喜首先拉开了序幕。
当时冉闵兵少,全军不过1万人左右,且多步兵,燕军约10万人,尽为骑兵,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且为野战对决,因而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说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冉闵闻言大怒道:““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互说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于是全部都绝望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