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理上,传统对撞机没有刻意的脱电子操作,因为都是直接拿氢原子核或者快中子对撞的,目的是观察质子中子撞碎之后分离出来的夸克之类的东西。
所以第一代ams的端电压都很高,成本巨贵,比如ci-ae-hi-13类ams。
地球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90年代初,才把ams从传统大型对撞机的设计中完全剥离出来,实现了降低端电压和加速率、用其他设计来补足功能需求,减少系统冗余浪费。
这个时代的代表科研机构有美国的woods-hole海洋研究所(也可以意译为“木洞”海洋研究所),还有奥地利的wyn大学,都做出了这一代的ams。
再往后,进入21世纪,ams的成本才逐年下降,出现了专门量产这种设备卖钱的公司,设备端电压也降低到了50万伏。
(之前都是科研机构自己造出来自己用、顺便卖给其他单位。
另外,在高能对撞机、离子加速器这些领域,50万伏算是非常经济的低压了。大型对撞机几百万伏上千万伏的电压都是很常见的,否则加速度根本不够快,轰不碎质子中子这些基本粒子。)
现在,到了蓝洞星上,因为各国图便宜,大型粒子对撞机都还没造出来呢。这个领域起码落后了地球20年。
所以,顾玩相当于是要倒果为因,直接先做小型化、经济化的ams,然后将来积攒了团队经验和项目实力后,再逆推回去搞大型对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