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施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概是告别了童年时代之后,我便开始了一段旅行。我想去看他的作品,想去他的安息之处插一朵花——他是那样的爱花。我曾去了荷兰,去了巴黎,却一直没能去瓦兹河畔,也没能去属于他一个人的博物馆。
后来我错过了一部期待已久的关于他的电影,从那之后我有些失望。我害怕一直错过,但又不肯放弃,我想着,总有一天能找到他带给我的惊喜。因此我仍然习惯性地每天画画,习惯性地读他的传记,他的家书,习惯性地每天道一句晚安。
再后来,他的画展我也一一错过。渐渐地,一种与梦想擦肩而过的感觉涌上心头。多次的错过,让我在遗憾过后告诉自己我早已不是懵懂少年,也应该明白什么是责任,所以不能继续任性妄为,并试着说服自己暂时放下,随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业中。
两年之后,当我在匆忙中几乎忘记了这件事的时候,我忽然有了新的收获。我被安排去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做采访的时候看到了两幅他的肖像。其中一幅是他的自画像,另一幅是一位名叫约翰·拉塞尔的画家为他画的肖像。我认得,那两幅画像都是他初到巴黎时的模样,没有割耳后的憔悴不堪,没有穷困潦倒时的消瘦。相反他年轻英俊。饱满的额头,冷峻而又深沉的眼神,脸上没有丝毫痛苦和衰落的气息,我想这才是他原本该有的样子吧。
只一瞬间,我的眼泪竟流了下来。
哪怕他早已不在,哪怕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纪,但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当我真的被感动——在他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那时候,我便是寻到了这位朋友。
我的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在心中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