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一瞬间的色厉内荏却被绍生敏锐地捕捉了去,更加确认“老陈代笔小陈”并非空穴来风:“昔日我看陈郎君的诗文时,好是好矣,却忽高忽低,风格不一,格外令人费解。”
恐怕不止乃父帮了润笔,还有岳父、二大爷、隔壁王叔叔呢……
其实风格不一这个问题,王维王老师倒是给小陈作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那就是小陈根本不是在作诗,事实上是对各种诗人的仿效,仿效得太成功了,所以各种风格都难不倒。(误解了哈!)
这个解释虽然不错,可说的话,绍生又可以反驳你:
你擅长仿效各种诗人,绍生我专精一家,之仿效孟夫子而已。
历史上也还真有类似的情况,而“剽窃”一词正式出现在唐代,各种奇葩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有的人甚至还名垂青史。
比如季兰姐姐的老乡杨衡,安史之乱时大约隐居庐山时,有人剽窃他的诗句,甚至还中了进士。后来杨衡遇见此人,当面质问他:“‘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脸不红心不跳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自己倒也看得开,戏谑说:“犹可恕也。”既然你没有抄老子的“代表作”,那还是绕了你吧。
再比如枣强的县尉张怀庆,最喜欢“借鉴”名士文章,有首诗是:
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