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然,这种追求也会推动知识的传播,毕竟优越感是在交流与对比中产生,老师中,这种驱动力常见,我就是这样的人,这也算一种职业病。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多掌握知识的愿望不错,但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自我膨胀,造成所知障。”
我明白他的意思,知识无罪,因知识而产生的心理,却是有问题的。
“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刚开学的时候,至少是刚开始对佛学感兴趣的时候,也有好奇心的驱动吧?”
“当然有一些好奇心,纯粹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积累了一些词语与理论后,内心的的优越感就占了上风。我更多地关注,我在回答学生佛学问题时,有哪些材料与知识,我在哲学甚至思想领域,自视甚高,因为考试,我没怎么输过。所以,这种掌握知识的能力,渐渐带给我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把我以前的好奇心冲动,已经冲淡得差不多了。”
我虽然没接着他的话说,但自我检讨,我也有这种心理存在。毕竟,在妍子面前,我以前一直是以知识与能力占据着优势的,虽然没有明确追求我在她面前的知识优越感,但也至少也是一个事实,妍子也欣赏我这一点。
我们的婚姻受到了各种感情的冲击,受到了各种意外的打击,我如何吸引妍子呢?她学佛的坚韧性,对念佛法门的坚定性,都让我以前的知识毫无用处。我既不能给她实践上的榜样,也不能给她知识上的指引。我感到,当我最大的优势知识,不能吸引妍子时,妍子再也不可能以那种崇拜与依赖的眼神看我了。
我承认,我学佛的驱动力,是试图找回以前在妍子面前存在的知识优越感,在佛教方面的知识也是。所谓自己学成后,为妍子找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这个优越感下的心理安慰。
妍子的路就不对吗?非要我去帮她纠正?我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吗?我一定会比妍子在佛学道路上的修为高明?
这些反问,让我突然警惕起来。原来,我所谓的寻找真理的想法,还有如此多的私货,幸亏,万师兄提醒了我。如果我以这种心态来学佛,多半也会跌入所知障的地步。
“按你的说法,这种优越感驱动,我也有。是不是只有排除这种优越感,才可能达到无我的法界呢?”我知道我这个问题有点大,万师兄解释起来肯定会很复杂。但是,难得我们有时间,万师兄有谈兴。更何况,我有个感觉,今后,我跟万师兄这种心灵与理论交流,机会可能不会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