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谨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绩之言一出,随后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也出列道:"末将附议英国公所言,新罗乃我大唐藩属,对我大唐最是恭顺,此番无故被伐,若是我大唐不出兵庇护,主持辽东局面,人人以为我大唐可欺,日后谁还会服我大唐"
大唐能有今日的威望,叫天下臣服,可不是靠着诗书礼易的传承得来的,是大唐儿郎们在边疆一刀一枪厮杀出来的,此番高句丽所为已触及大唐底线,若再不处置,日后人人效仿,又怎还了得。
李绩是兵部尚书,薛万彻是禁军大将,他们俩所言几乎也代表了大部分军方将领的意思,此事若是搁在以往,那必然是毫无疑问地要出兵征伐高句丽,甚至灭其国祚的,但此事特殊就特殊在高句丽这个国家的身上,因为隋亡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大唐百官不得不小心谨慎。
高句丽其国,论国力远不及往日之突厥,亦是薛延陀之下,甚至比起吐谷浑也不见长处,但高句丽有一个独特的好处那就是高句丽的位置和气候。
不同于吐蕃的高原,高句丽地处辽东,气候严寒,且屏壁连连,多有坚城,欲取高句丽,若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尽得全功,拖得时间久了,辽东严寒,行军不易,就是粮草也难维继。
前隋炀帝并非全不知兵之人,相反地,隋炀帝也曾参与灭陈之战,多少也通些行伍之事,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兴兵百万东征,却仍旧折戟,除了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之能外,其余的缘故也主要在此。
但李绩和薛万彻之言才落,刑部尚书张亮便连忙出列道:"启禀陛下,高句丽位处东北,相距长安数千里之遥,粮食供给不易,且辽东乃苦寒之地,多有坚城,攻之不易,若是贸然征伐,恐怕不妥,还望陛下三思。"
张亮的意思同时也是朝中许多文官甚至宰相的意思,张亮只是个开头,就在张亮之后,黄门侍郎褚遂良也跟着出列道:"启禀陛下,臣附议张尚书所言,高句丽位在辽东,征伐不易,更有隋亡前车之鉴在目,不可轻征。"